中欧投资协议签署,“新欧洲包豪斯运动”为可持续建筑设计赋能—标志性论坛⋅北京站回顾

中欧投资协议签署,“新欧洲包豪斯运动”为可持续建筑设计赋能—标志性论坛⋅北京站回顾
一、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最重要的协议
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谈判成果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四方面内容。中欧将结成更加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
照片所有权:die Bundesgierung
中欧投资协议尤其适用于劳动和环境领域,例如中国同意有效执行《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等国际公约,不降低安全标准以吸引外资。协议消除了欧盟企业在中国投资服务业的障碍,如航空服务、新能源汽车、云计算服务、金融服务和健康等。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声明说:“协议是我们与中国关系的重要里程碑。它为欧洲投资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中国致力于在可持续性,透明和非歧视性领域做出承诺。”
二、“新欧洲包豪斯运动”
2020年10月冯德莱恩在《法兰克福汇报》刊登文章,首次呼吁“新欧洲包豪斯运动”,提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人类有责任重新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钢筋水泥建筑耗能占总能耗的40%,是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来源。“新欧洲包豪斯运动”的愿景是:
· 绿色社会
· 向数字化转型
· 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新欧洲包豪斯在艺术和文化与科学和技术之间架设桥梁,推动可持续性设计,发展绿色节能建材,人性化与文化创意结合的产品,面向未来的智慧出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数字化创新。
照片所有权:欧盟委员会
三、标志性论坛(ICONIC CONFERENCES)开展可持续建筑大讨论
自2002年以来,德国品牌设计委员会一直在组织国际性前沿标志性论坛。2020年10月29日标志性论坛ICONIC CONFERENCES 来到首都北京,邀请国内外嘉宾以“做更好的建筑,为您的健康生活”为题,共话可持续性建筑项目创新性实践。
如何去创造一些移动的空间,让人跟随空间的移动而产生新的变化?怎么让空间能够去产生移动和变化呢?其实最重要的是追逐光和时间,由此我们可以构建人与空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多元化的艺术手法和光与环境的结合,让我们的生活随着身体上与心灵上的健康进行全面交互。项目的初衷希望在文化的艺术空间里减少网红文化:所有的人来到这样的文化空间里不只是拍一张照片就走了,而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沉静下来,在文化空间里对思维,精神能够进行提升。
▲香港汇创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Atelier Global Limited)创始人,董事总经理及设计总监吕达文
▲香港汇创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Atelier Global Limited) 蔡超先生
大家艺术博览馆位于东莞跟深圳交界的松山湖,它主要是为艺术家、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等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建筑跟人产生更多的交流。建筑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的形式:外面一层建筑,然后中间有个中庭展现一个近景,然后在入口处有一个水井,做了一个小而窄的入口进去。可以看到建筑一层的立面,实际上它是用传统中国的青砖制成,做出了肌理的变化,在灯光的作用下,它呈现出一种波光粼粼的感觉,在水井里的倒影中呈现出非常虚拟的感受。在建筑的二层使用双层的U型玻璃,它是种表面光滑的材料,跟一层的传统建筑材料形成了鲜明对比。
建筑之外的一个景观,水井我们把它做得非常的干净。我们用现代多媒体的方式让它展现出来,用留白的空间把人更丰富的想象去投影出来。虽然它是一个虚拟的,但是庭院跟虚拟空间上实际是可开可闭合的。
接下来的项目是深圳书城龙华城。我们考虑的点是什么?我们应该是把它打造成文化载体。这样的书城它应该是可以成长的,可以拓展的,可以呼吸的,它能够是今后的5年10年里继续进行升级的空间。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建筑里预留足以拓展的空间,让我们在今后不断变化的社会当中是能够被拓展。然后它是一个可呼吸的状态,我们希望人进入到空间里时是一个放松的状态,不是一个单纯为了阅读的沉重的或者是带着某种目的性的,而是自然的呼吸的状态。我们希望它打造成一个立体的城市客厅,为周边的居民服务,跟城市周边的运动,绿化之间去产生联系。
▲深圳书城龙华城
此次新冠疫情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席卷全球,促使我们思考城市韧性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在全球和中国的环境危机背景下,洪水灾害、水质污染、农用地减少、水体减少,生态用地丧失等问题愈演愈烈。王鑫博士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nature based solutions),这是一套用来保护、可持续的管理、修复生态系统,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跟生物多样性的统一的体系方法。绿色基础设施GI(green infrastructure)是一套NBS可落实的空间路径,它也是经历过了一系列的历史发展和多阶段的演进。
▲一方国际环境设计咨询机构(YIFANG ECOSCAPE)联合创始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绿色所(Shenzhen PKU GI Institute)执行副所长王鑫博士
中国经过快速城镇化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毋庸置疑。但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胡焕庸线东南占国土面积的36%土地却承担了96%的人口和96%的GDP。严峻的人口分布不均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冲突。比如洪水灾害,我们看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属于洪水生态安全敏感区域,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区域。比如水质污染问题,中国政府一直在治理河湖水系流域治理,效果已经初现,但仍然还在路上。还有生态用地减少问题,以深圳湾为例,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土地减少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农用地减少80%左右,一个是水体减少约26%,基本是生态用地被硬化后服务于城市化的发展。因此,需要反思一个问题:我们城乡的发展是否还要走“先污染破坏再治理”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答案是否定的,基于NBS的GI策略是我们尝试探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用一个小案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即咸阳段的渭河河道生态整治项目。对应于河道上下游分别的水利防洪方式和城市园林美化方式的不同样板,我们提出了5个主要的策略。第一,韧性策略。分析了形成5年至100年一遇的洪水淹没区的范围,在不同范围我们做不同事情。5年一遇的区域,放置水塘、湿塘,自然的湿地等, 10年一遇的区域就可以放一些表流湿地, 20年一遇的区域会有广场和潜流湿地等。第二,再生策略,场地边一个污水处理厂每天排放10万方废水,我们拿其中一部分来做水净化,让水资源再生。从潜流湿地到表流湿地,再到氧化塘,再到自然湿地等,逐层净化后最后进入河道,从入水水质一级A提升到地表IV、有些指标达到地表III的出水水质标准。第三,生态策略。我们不希望太多的工程介入,利用大自然自我做功,恢复它的自然生态系统。第四,游憩策略。自然湿地的净化,最终还是要人来体验,让游客和孩子们知道水质是如何得以净化,最终实现环境教育的功能。第五是生产策略。我们最早去现状场地时,农民在很多河滩地上种植了农作物、蔬菜和水果等,我们就选择性的把一些在安全区域的农业用地保留下来,让它恢复生产功能,实现立体农业循环。
▲渭河韧性湿地公园项目
“渭河韧性湿地公园项目“获得德国国家设计奖2021金奖,是一项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动例证,也是绿色基础设施的探索城市发展韧性的一个典型尝试。
▲德国ISA意厦国际设计集团(International Stadtbauatelier)合伙人鲁西米女士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33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于唐代始建于其中的法源寺,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单位,也是中国佛学院的所在地。另外在街区中还分布有多达24处会馆的遗迹,其中有4处是市级文化保护单位。法源寺街区有着突出的历史文化特色,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街区整体居住环境非常拥挤,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0.4平方米,拥挤性院落、特挤型院落占院落总数的51%。过去几年中,片区内已经陆续收储公房400多间,面积平均只有12平方米,并且分布非常分散,这也决定了本次更新以12平方米作为基本单元规模进行深入探索。同时作为历史街区,开发利用方式也更为受限,因而一直缺乏合理的整合利用思路。
▲法源寺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
从北京现在已经有的几种改造模式来看,无论是腾退还是整院改造,都不是可持续的更新模式,也会造成原来的社群大量迁出、新人群交流的障碍,甚至产生相互的干扰。所以我们希望寻求一种改造路径,能够真正形成新人群和原有社群居民之间更紧密更积极的关联度。我们提出了“共生北京”的理念,希望把空间服务的共享和社群的共建也作为工作当中的重要探讨内容,而不只是停留在规划与设计,停留在环境的提升。
在国际上,Co-living“共享生活”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国际化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研究机构发起的调研当中,数据显示“加强社交”(38%)是选择共享生活的首要原因,加上与之类似的“在工作和学校之外拥有一个社群”(19%)两项社交需求共计占总量的57%。削减生活成本、更好的区位与更好的居住、日常生活的高度便利,这三项更为经济性的目标约占37%,成为次要目标。
法源寺项目所面临的问题,促使我们把共享生活、共享院落、共享街区作为重要的工作思路。我们希望能够把文化产业、文化遗产和文化社会三者形成三个层级的价值共享,将历史建筑当中零散而有限的空间组织起来,将文化展示、旅游服务与城市服务完美结合,实现旅游群体、新的社区血液和原社区群体之间的共享和融合。
不论是重庆龙湖的商业项目,还是贵阳清镇几百平米的云朵艺术馆,建筑一直强调它是在自然之后的。建筑有一个纯净感,越纯洁越好,建筑想表达的是和自然的相融。
▲成执设计(Challenge Design)设计总监、副总经理徐鹏先生
我觉得现在中国地产的发展,是去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重庆龙湖做的项目,在前期从地形可以看出来,它的高差非常大,我们把魔方的概念堆砌到整个项目当中去。我们把建筑和自然相融合在一起,建筑是隐退到自然之后的,而不是说把建筑整个暴露出来。这个也是我们在这个社区打造的概念,生活是一种隐居和自然相融合的这样一个方式。
▲玉瑶玉璧社区中心
我们在贵阳清镇的项目云朵艺术馆,云贵的天气中云是一朵一朵的效果。由此我们提出在山头上安置一朵云,可以和远处天际线的云进行相呼应。在山头,我们依旧用白色的色调去和远处的小云块呼应。当然我们其实也是暗示“中国云”这样一个意象。
建筑空间如何设计为教育赋能的?从几个角度,第一是空间的转发与激发,第二个是模式的转变与激发。通过空间的转化和复合激发新的校园活动,把传统的场地变成场所,把消极的空间变为积极的空间。对于学校建筑包括运动场、屋顶、楼梯、地下室和它的边界,如果把所有校园设计集合在一张图面上,那便是“教育之城”。
▲DC国际·c+d设计研究中心(DC Alliance)设计总监王涵先生
▲上海中学东校高中部
▲宁波赫威斯肯特学校(一期)
运动场怎么转变,作为活力的聚集区域,我们在运动场的周围创造大型的公共活动廊道。那么这里边是包含了不单单是平日体育类活动的教学,它也可以成为学生日常在这里进行交流的空间。交通空间,我们把它转化为公共舞台,通道还可以作为一个空中的连线。屋顶可以变成什么呢?一个阳光球场。地下室还可以作为什么?一个下沉的热点。通过运动场与下沉空间进行组合,空间变美多样且具有吸引力。无论是新建还是改建的学校都可以通过思考这样的方式去诞生拥有赋能能力的空间。
德国品牌设计委员会大中华区总经理王磊先生,为2020年标志性创新建筑奖(ICONIC Awards:Innovative Architecture)到场嘉宾,授予获奖证书。标志性论坛北京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期待更好的建筑,为生活、教育、健康带来福音。
▲现场授予获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