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品牌设计委员会成功举办“德国日”设计论坛

2021年6月3日“设计上海”首日,德国品牌设计委员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二号馆举办了“德国日”设计论坛。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下,来自中德企业界的专家与高校学者就“可持续经济、智能家居和标志性建筑设计”的话题,完成了20场精彩的设计分享。
▲德国品牌设计委员会展台全景
▲苏格兰北部邓迪市的水岸边V&A博物馆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
▲仁恒南京凤凰山居温泉会所
中房建筑设计
▲U-CUBE·华山路1520弄街区改造
日清设计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疗愈丘林·与自然共栖
立方设计
▲成执建筑设计&隽执建筑科技
▲科思创covestro展示CMF美学设计多彩“花园”及《循环设计指南》
▲德国劳尔色彩展示2021 RAL劳尔色彩趋势Colour Feeling 2021+
▲“德国日”论坛日程
上午10点30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经济事务领事科技事务负责人Mr. Richard Cuntz先生做了关于德国设计与循环经济的报告,开启了精彩纷呈的一天。以下是Cuntz先生发言节选。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馆经济事务领事——科教事务主管负责人,Richard Cuntz
Design determines how something is produced, distributed and used. And it also influences how human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their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consequences of energy and other resources consumption, waste generation and release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It is estimated that over 80% of all product-related environmental impacts are determined during the design phase of a product. Is it reusable? Is it recyclable? This is especially crucial when it comes to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s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s. Together they account for about 40% of energy relat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hina has the largest construction sector in the world. So, the way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dings constructions interact is a question of global nature when it comes to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and achiev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are an important bridge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one hand, and culture and art on the other. Designers and architects are innovators. Last year in 2019 we celebrated Bauhaus 100: the centenary of the Bauhaus. The heritage of the Bauhaus is much more about having the ambition, having the capability of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We see that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has made it the key part in achieving the goals of the European Green Deal, which is the goal to have a greener circular economy in Europe and decarbonization until 2050.
And it was with good reason that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named initiative as European Bauhaus. I very much want to invite all of you, experts, users to participate in it. Germany is a world leader in in the green economy that is due to the strength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our industry.
The strength of European companies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can also be attributed to ambitious and strict regulations we have when it comes to the circular economy. Just in march 2021, we have New Ecodesign regulations which entered measures that will apply to washing machines, dishwashers, fridges and displays across Europe to enter into force the right to repair. “Manufacturers or importers will now be obliged to make available to professional repairers a series of essential parts (motors and brushes for motors, pumps, shock absorbers and springs, wash baskets, etc.) for at least 7-10 years after placing on the EU market of the last unit of a model”, underlines the Commission document.
Design is somewhat intangible, but it’s definitely a very important asset. Brand rights and industrial design rights, as well as patents are key to innovation, reliability, and investment. The protective enforcement thereof should not be a political favor.
Digit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will continue to alter design – but also vice versa. In this,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across borders through people-to-people contacts are essential for creativity in culture, in science, or in the economy. This exchange is suffering due to the pandemic but also due to traveling and visa restrictions. That makes it even more important to have bridge builders – thank you very much to the German Design Council for filling this role here in China.
我很高兴代表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来到这里,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个话题将在未来几年占据主导地位。设计决定了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方式。它还影响人类与他人及其环境的互动方式,例如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废物产生和有害物质释放的后果。据估计80%以上的与产品相关的环境影响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确定的。产品可以重复使用吗?是否可回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建筑物和建筑加起来约占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40%。中国是建筑业世界大国。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未来方面,建筑和建造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设计和建筑是一方面在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在文化和艺术之间的重要桥梁。设计师和建筑师都是创新者。2019 年,我们庆祝了包豪斯100:包豪斯100年的全球庆典活动。包豪斯的遗产更多是关于有抱负,有设计和建筑的能力。我们看到欧盟委员会已将其作为实现欧洲绿色协议目标的关键部分,目标是在2050年之前在欧洲实现绿色循环经济和碳中和。
欧盟委员会将倡议命名为“欧洲包豪斯运动”是有充分理由的。我非常想邀请大家,专家与用户参与进来。德国在绿色经济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归功于我们行业的研究和创新实力。
欧洲公司和环境技术的实力也可以归功于我们在循环经济方面制定的雄心勃勃且严格的法规。就在2021年3月,我们出台了新的生态设计法规,该法规适用于整个欧洲的洗衣机、洗碗机、冰箱和显示器,让消费者具有维修权。“制造商或进口商现在产品安装后至少7-10年内,有义务向专业维修人员提供一系列重要零件(电机、泵、减震器和弹簧、洗涤篮等)”。
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无形的,但它绝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品牌权和工业设计权以及专利是创新、可靠性和投资的关键。其保护性执法不应成为政治恩惠。
数字化、全球化和气候变化将继续改变设计—反之亦然。在这方面,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进行跨境对话与合作对于文化、科学或经济方面的创造力至关重要。由于疫情造成的旅行和签证限制,这种交流受到了影响。这使得桥梁建设者变得更加重要——非常感谢德国设计委员会在中国担任这个角色。
在德国品牌大中华区总经理及首席代表王磊先生开场致词后,科思创全球副总裁,聚碳酸酯色彩与设计全球主管Dr. Christopher Stillings为可持续经济发表致词,作为材料企业,科思创成为循环经济的推动力量,为实现温室气体中和经济做出贡献。
▲科思创色彩与设计(CMF),Dr. Christopher Stillings
重塑再生美学 创想循环未来
科思创全球色彩与设计业务拓展经理施薇女士,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宋文雯女士、工程塑料事业部可持续发展方案市场经理钱雁峰女士共同发表了演讲。作为全球塑料行业领导者,科思创在四大领域全面拥抱循环经济:替代原料,创新回收,联合解决方案,可再生能源。科思创联手REnato lab推出循环设计指南,五大循环设计策略,聚焦电子电气家电产业,提供材料选择指引,紧扣循环经济商业模式。可持续材料CMF在可持续时尚、色彩情感、消费心理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创想,将是循环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工程塑料事业部可持续发展方案市场经理,钱雁峰
▲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聚碳酸酯事业部全球色彩与设计业务拓展经理,施薇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宋文雯
德国劳尔2021色彩趋势Colour Feeling 2021+
劳尔色彩作为全球知名色彩专业机构,在德国品牌设计委员会展区展示以外,劳尔色彩亚洲区商务总监杨旸介绍《劳尔颜色趋势体验2021+》。劳尔色彩与世界领先的高科技高分子材料供应商科思创合作,用聚碳酸酯材料以色板呈现了《劳尔颜色趋势体验2021+》15个趋势色。
▲德国劳尔色彩亚洲区商务总监,杨旸
▲劳尔颜色趋势体验2021+
奥迪,“突破科技,启迪未来”
奥迪中国品牌策略及创新研究负责人Dr. Christian Balzer柏松博士,设计负责人Mr. Stephan Fahr Becker先生对如何在循环经济中保持奥迪设计理念进行了阐述。在奥迪客户体验和设计世界中,始终以靓丽的外表、强劲的性能、领先的技术、客户体验为本。可循环、可再生的材料、能源,建立从设计到生产的零碳排放计划的目标愿景。
Audi ,,Vorsprung durch Technik’’
Two gentlemen from Audi, Dr. Christian Balzer, head of brand strategy, customer insights and customer experience and Mr. Stephan Fahr Becker, head of design, ensemble presented how to embrace Audi’s design philosophy in the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world of customer experience and design, Audi always focus on beautiful appearance, strong performance, leading technology and customer experience. Recyclable and renewable materials and energy, establish the vision of a zero-carbon emission plan from design to execution.
▲奥迪中国设计负责人,Mr. Stephan Fahr-Becker(右)
奥迪中国品牌策略及创新研究负责人,柏松博士 Dr. Christian Balzer(左)
现代可持续木结构建筑
木构建筑的美学研究
上海成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总建筑师李杰先生在已建成木构项目中,分享了当代性营造之真实性研究和在地性研究。着重讲述了重庆长滩原麓社区中心与鄢陵君临大院时光馆项目,木结构构件是建筑中最重要的视觉元素。长滩原麓项目中,建筑师以重庆传统的折坡屋顶秩序的形式语言转换成为建筑形体,抽取变化的单元模式转为结构构件,多片构件以秩序和变化排列组合,产生紧密的空间与形体的变化。木构件笔直搭接,严整清晰,建构感强。流畅的线条和统一的韵律感使建筑空间极具张力。构件体现出的动态平衡,丰富了建筑语言,将空间变得非常具有戏剧化。在建业鄢陵田园时光馆项目中,运用木构斜撑及室内墙体,使得整体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大量减少内嵌钢结构及含钢量,在保证舒适性和材料强度的同时,大幅减少了项目成本。玻璃幕墙与木结构坡屋顶是建筑的主要元素,它用轻巧的结构定义了建筑的室内特征,又在外部营造了极具识别性的形象。
▲上海成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总建筑师,李杰
木结构绿色建筑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隽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全胜先生,将多年来在木结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亲身感受与大家分享:相较混凝土结构,木结构建造中不用支模,不再浪费大量的模板;相较钢结构,不需要焊接,也没有长期的锈蚀损耗;相较混凝土结构,木结构建筑拆除后,不会遗留大量不可降解的建筑垃圾;保温水平很高,冬暖夏凉(建造阶段就可以感受到),节能,运行的排放较低。实践项目上谷水郡商业楼-轻木维护墙体和西安骊山下的院子低密度住宅,以及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发布的《木结构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研究报告》,以事实告诉我们,使用木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
▲上海隽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全胜
可持续经济与可持续设计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媒体传达副主任梁靖,将搭建商业模式、建立口碑的运营系统和设计系统中的品牌、空间、建筑、景观设计,与线上直播、线下联名的推广系统和价值系统,整合为资源,实现品牌商业价值,定位赋能。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媒体传达副主任,梁靖
重新定义智能家居
CIMAX深圳羲玛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设计师郦波先生,为智能家居重新定义:“去“智能化,不刻意以智能为噱头,而从用户体验的初衷,将智能低调地融入在家居和产品设计中。呆智能探索人居智能智享生活的全新表达。设计是可以改变生活、改变世界的。呆智能的研发团队,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另辟蹊径,不断发掘生活中潜在的需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痛点,把科技融化在现代整装家居里面,化零为整,强调用户体验,开创全新的智享生活。
▲深圳羲玛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设计师,郦波
后疫情时代的远程办公
圣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研发中心负责人牛福德先生展示了疫情和非疫情下的全球远程办公情况,并结合相关研究数据预测了未来办公所需的家具产品在家庭、办公室、以及第三空间(共享办公空间、咖啡馆、户外等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和设计需求,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圣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研发中心负责人,牛福德
可持续建筑的选择标准
来自德国logon.design罗昂设计的创意总监、创始人柯复南先生,通过介绍全新超低能耗绿建三星地标性建筑上海君旺总部,提出建筑设计重点不再仅仅停留在外观风格,而是必须考虑施工、维护和运营的各个方面。从而在能源效率方面,建筑的整体设计和施工质量方面都有所提高。
▲罗昂建筑设计创意总监,柯复南
建筑是一种永恒的体验
“德国日”不仅仅是中德的交流,也是国际交流的舞台。由意大利建筑师Filippo Gabbiani和Andrea Destefanis于2000年联合创立于威尼斯的Kokaistudios,自2002年公司总部设于上海以来,不仅专注于发展文化、商业、酒店及零售等方面的项目,更广泛涉及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再造的项目。合伙人及建筑设计总监Mr. Pietro Peyron先生,认为标志性建筑是在三维空间以外,超越对短暂的崇拜,是一种体验记忆的永恒。
如,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商场出入口及循环的动线在配置上透过节节围绕中庭的方式,将“想象之旅”和艺术展示、公共区域、高科技纵横错落的交织在一起,并藉由生活元素与自然素材增添其人文内涵。上海世茂广场改造项目,Kokaistudios的设计概念是“剧场”,将顾客赋予三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游客、观众与演员;而建筑则被定义为剧场的前厅、观众席和后台。上海安亭新镇中央广场改造项目,在广场内创造一系列故事的起点,由此在场内绘制有效的叙事线条。通过设立中心地标、延展并重新定义场内四条轴线,将这方从前未被充分利用、设施匮乏的空旷地带提升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心,更创造让人互相交流互动的元素。受华润置地委托的北京凤凰汇•里巷更新项目,Kokaistudios将凤凰汇购物中心、三元桥地铁站和一座过于冗长的混凝土步行天桥——曾经未被充分利用、与周边环境脱节的荒芜地块一跃成为极具吸引力、功能性和配有灵活设施的多元化社交空间,提振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和该地块的经济发展,契合里巷精致的生活方式调性。
▲KOKAISTUDIOS合伙人及建筑设计总监,Pietro Peyron
生态体验中的空间趣味
BLVD毕路德建筑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建筑师杜昀先生认为,在体验性消费主导的社会经济氛围中,建筑设计在满足了功能需求后所追求的是“有趣”。也可以理解为在这个后巴洛克时期的审美标准更多的是由“新奇”主导。比如,将自然中的峡谷和雨林的概念和特点,融入在咸阳度假酒店设计项目中。在广州设计之都商业综合体项目中,将社区公园和商业空间交互渗透,体现公共性和生态性。杜昀先生的观点是,赋予空间某些公共属性不仅仅是民主化的生活方式的表达,对于绝大多数人,看到人们在周边的活动会觉得是“有趣”的,特别是当这些活动是放松的,无序的,而且是发生在“自然的”“生态的”背景上。现代都市中的“公园”并非像它表面看上去的那么“亲近自然” ,它更多的创造了一个满足人们潜意识中残留的群居状态的心理慰籍。
▲毕路德建筑顾问公司董事、总建筑师,杜昀
纳沃设计NNS的创始人, 创意总监王超先生,提出对已到来的新时代设计思考关键词:治愈、生命科技、碳中和、新材料、生态。保持敏感和开放,因为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来源。技术革命的时代巨变,我们需要摸到暗流,那个人心所向,那个共同的痛点共同的焦虑,找到治愈它的方法,这是设计师甚至所有创作者一个核心要去思考的问题。
▲纳沃设计创始人、创意总监,王超
标志性建筑设计的六大秘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CADG)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主创建筑师李姗女士,在介绍所在工作室作品昭君博物馆项目时引用Frank Gehry的观点:“建筑是时间和地点的表达,但又寻求永恒。”在李姗女士传达的设计理念中,标志性不仅仅是吸引眼球。李姗女士结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作品昭君博物馆,提出标志性的建筑具备以下特征: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构思敢于突破场地周边限制条件,形体具有对称性,建筑剪影独特,设计简约而纯粹,以及细节中有诗意的隐喻。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CADG主创建筑师、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李姗
节能同心 · 低碳同行
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TENIO合伙人、方案创研中心总经理王重先生,介绍天友在碳中和建筑领域的创新与实践。在践行绿色低碳十三年的路上,天友从规划层面、建筑层面、实施层面,总结出一套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通过被动式超低能耗本体节能,结合引进新型设备的主动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建议完善城市规划建设法律法规,将城市建设的能源规划、新建、改建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量化到城市管理绩效;以金融杠杆、奖罚结合探索将碳排放交易作为区域管理手段,对建筑施工、运营各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控制;约束社会个体的碳消费,让“碳”这一社会资源成为全社会关注且公开公平的社会价值点和碳消费意识,在互联网电商支付加入商品的能耗,先注入概念,继而成为消费习惯,培育全社会的碳中和意识形态。
▲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方案创研中心总经理,王重
我们是建筑师也是城市革新者
有两位创始人Till Schneider和Michael Schumacher凭借着强大的学术影响力,于1988年成立的德国施耐德+舒马赫建筑师事务所(schneider+schumacher),总部设于德国法兰克福,凭借知名度与产值常年跻身欧洲前十事务所。德国施耐德舒马赫建筑设计资深项目经理孙頔女士,把事务所“设计创新、严谨且富有情感的建筑“这一理念,在项目介绍中体现建筑在秩序和自由中的平衡。深圳前海信息枢纽中心项目,是全球首创超高层数据中心和全球首创可移动幕墙体系,将数据、机器、科技及标志感打造成”会跳舞的数据中心“。深港开放创新中心项目,面对成熟的城市街区、大体量国家级科学中心和一群特殊的使用者,建筑的两种语言体现了科学家的两幅面孔:秩序和自由。
▲德国施耐德舒马赫建筑设计资深项目经理,孙頔
多元文化的跨界
香港匯創國際建築設計atelier global创始人吕达文先生,成长于香港多元化及高密度的城市空间。
在演讲中,吕达文先生围绕“多元文化的跨界研究”这一主题阐述了对城市“标志性建筑“主题的思考,并与现场嘉宾分享了其主导设计的香港元朗桥头围天水围站商业发展项目,以大湾区的城市绿洲概念,连结城市景观、行人通道、商业体验、自然天际。而在深圳书城龙华城,这一贴近市民心灵的文化建筑的设计实践中,通过不同大小形状的退台和露台空间设计与大自然无缝连接,创造出会呼吸的绿建筑;并以十字垂直循进的空间的构建及形态的塑造,80/20的面积分配文创增值空间,使得建筑与城市共生长。
▲香港汇创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吕达文
无局不破
热情活力的任督设计anySCALE任督设计一直走在突破创新的道路上。来自anySCALE上海公司设计总监Mr. Simon Berg先生,介绍anySCALE任督设计如何将办公空间、展示零售、健身生活在后疫情时代和数码时代,前所未有地将三大主要设计板块进行跨界融合,以及汇聚MATSU玛祖办公家具、通透的运动材料,和ZWYN的研训课程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结合 功能性创造多变的空间,使之更有吸引力,充满灵感。
▲任督设计上海公司设计总监,Simon Berg
城市尺度中的标志性营造
创立于1964年法兰克福的AS+P Albert Speer + Partner GmbH,自始至终以“可持续”作为公司的设计理念,并以“生态,合理,经济”在所有作品中得以体现。AS+P中国区设计总监戚毅君女士就近年来参与的几个上海重点区域城市设计项目阐述了城市角度下的标志性营造。在杨浦滨江标志性建筑群研究方案中,从滨江整体格局来开,八埭头地标与董家渡地标相呼应,双阳路地标与龙华中路地标相呼应。两处地标与陆家嘴、北外滩形成富有韵律的高度与间距变化。结合用地和建筑规模的调整,滨江形成高层集中、低区连片的空间格局。这种空间格局在最大程度与遍布各处的历史建筑遗存进行协调,延续了地区风貌特色,保存了中环内一片宝贵的空间低区。这种空间格局也符合一江一河整体空间景观要求,形成区别于北外滩、陆家嘴的特色滨江。结合20万平方米工业厂房的保留保护,形成工业历史体验带,植入体验、电竞、设计、零售等时尚主题功能,塑造历史与时尚交融的活力街区。
▲AS+P中国区设计总监,戚毅君
地产设计的可持续性设计
在2020年肺炎病毒、澳洲森林火灾,还有全球各地频繁发生的地震、流感后,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才是可持续性设计?達觀國際建築設計事務所创始人, 设计总监凌子达认为,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均衡考虑环境、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问题。恢复与自然的关系,与周围环境协调;有效利用资源,改造旧建筑,以达到经济效应;重塑地域性、继承土地固有的历史与文化;在社区公共空间,重建人际关系与社区的精神场所。比如,昆明俊发「螺蛳湾」城市展览馆,螺蛳湾中心是政府主导下的在老螺蛳湾原址升级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紧邻中央湖公园,拥有绝佳的自然景观资源,将螺蛳湾旧建筑改造再利用,打造以展示螺蛳湾片区未来发展为目的的城市展览馆。
▲KLID达观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设计总监,凌子达
德国设计委员会是世界上领先的设计、品牌和创新领域专业知识交流的中心。德国设计委员会基金会有350多家公司会员。德国设计委员会于1953年在德国联邦议会的倡议下成立,旨在协助与加强设计专业知识以推动德国经济,并开展一系列广泛活动以达成目标:通过对设计的战略性的应用,持续提升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