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德国法兰克福的ICONIC CONFERENCES标志性设计论坛在上海成功落幕,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精彩发言回顾

来自德国法兰克福的ICONIC CONFERENCES标志性设计论坛在上海成功落幕,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精彩发言回顾
8月20日至21日,由德国设计委员会主办的标志性论坛(ICONIC CONFERENCES)在上海举行,在两天的论坛议程中,来自高校、工业和设计组织的20余位专家围绕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的提议发表了演讲并介绍了一些实践与应用的案例。
“存量时代 | 城市的更新与再生”
| 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 吴志强
首场论坛在“存量时代,城市更新与再生”的议题下展开探讨,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首先发表了题为“城市生命:从柏林回上海”的演讲。吴志强以在德国学习和生活的10年经历,讲述的德国的城市设计以及理念对自己的启发。他尤其提到德国柏林也是一个移民城市,来自土耳其的移民多于德国其他地区,在柏林36邮区改建规划中就将本地人,移民、第二代移民如何在空间上融合花了功夫,在他看来,城市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移民,柏林如此,上海亦是如此。在经历了第一代移民的艰苦打拼和融入后,秉承拼搏精神的移民第二代将是一个城市蓬勃的力量,如何把不同的人与生活空间融合尤为重要。
而针对孩子、老人和学生,城市规划中也应该有特别的方案。比如,吴志强还分享了1988年他在柏林为一块东西德之间的一块“三不管”地带设计了儿童绿地的方案,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但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后,柏林墙拆除,此时回头再看一年前的设想,随见其中的价值。除了孩子,学生在毕业后有多少可以留在城市中,为其创作价值、甚至就业岗位也是重要的,且其重要性或远超于城市的招生引资。
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提到了当时借鉴了汉堡港老厂房的经验,在规划过程中始终在研究如何善待城市留下的“老物”,在展示了图片中,也看到了在世博会建设期间,很多老厂房上红圈画上的不是“拆”,而是“留”,这也使得在世博会浦西片区,很多过去的老厂房在更新后,再次焕发了光彩。其中作为著名的是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它曾是“城市未来馆”。这栋建筑也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同时当时规划也保留了1.4平方公里的现有社区,减少了15000人的动迁,让生活原本就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能享受世博会,力求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十年后,对于工业遗产景观的再利用也在杨浦滨江得到延续。
而在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设计中,吴志强则提出了“家园”的概念,他认为,城市的“灰空间”在城市设计中极其重要。而对于中国城市,他也提到了欧洲的经验,认为未来不再是要大规模建设,而应该更注重社区和可持续的建设,建筑不用奢华,而是在通过比较认识都市特性,现状特性和人的特别需求后,建筑(住宅)是可以变动以适应迭代。
而但就德国而言,当代德国建筑师低调地在上海做了不少建筑,比如上海世博轴上有大型张拉膜结构顶盖和轻型钢结构阳光谷就来自德国建筑师团队的方案;浦东张江也有一些与环境特别吻合的科研楼来自德国设计师事务所。一直以来德国设计也一直秉承着自己的基因。比如,低调。在整个空间中不突出自己,而是融入整个环境中间中;强调制作和内部设施的品质。近年来,临港新城主城区的标志性工程滴水湖设计构思也来源于德国GMP公司的总体规划方案,一如过去,德国设计往往有一种以看不见的行为方式深入其中,包括深入到审美情趣之中。
| 日清设计创始人、总建筑师 宋照青
日清设计创始人、总建筑师宋照青,作了题为“不完美中创造美”的演讲。他说:“建筑的发展本身并不重要,人的情感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材料本身也不重要,但是它需要能寄托人的情感,和历史和生活发生一定的关系。”他以日清设计曾参与上海城市的多处老宅古迹改造为例。在这个过程中,他与设计团队一起维护了上海市的城市记忆,将新与旧结合在一起,推动了石库门建筑的新生,赋予了其全新的建筑生命意义。
| 德国HPP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Mr. Jens Kump
德国HPP建筑事务所合伙人Mr. Jens Kump从“东西方视角下的保护再利用及可持续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具体实践案例向与会者分享HPP在城市更新领域的思考与探索。“在实现城市更新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除了要着力延续历史文脉外,还需思考如何赋予其适合时代和未来城市发展的使用功能。”Jens Kump强调,在修复工程的过程中,不应夺去老建筑的灵魂,“改造应该围绕以下原则进行:保留原始结构;满足新的功能;材质色彩和比例呼应原始建筑。HPP致力于创造可以保值并超越时间的设计,在保护工业文化遗产和尊重人体尺度的同时,通过激发历史建筑的潜在现代价值,使之与新建部分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
| P&T Group 巴马丹拿集团董事,
叶庆霖先生(Mr. Henry Yip)演讲,
欧阳柏力先生(Mr. Patrick Au Yeung)出席
巴马丹拿集团(P&T Group)始于1868年,在全球13个城市设有事务所,巴马丹拿集团董事叶庆霖先生(Mr. Henry Yip)和集团董事欧阳柏力先生(Mr. Patrick Au Yeung)出席本次晚宴。已有152年历史的巴马丹拿集团,以K11 ATELIER King’s Road办公楼获得2020德国标志性设计奖·创新建筑奖(ICONIC Awards: Innovative Architecture) ”best of best” 至尊奖的荣誉。巴马丹拿集团秉承“传承过去,设计未来”企业愿景,由来自不同技术范畴,包括建筑、工程、室内设计及规划的专才组成团队,集团的环球经验结集本地知识,突破文化及制度上的差异,每一个项目都追求卓越设计,务求可以为社区带来正面的蜕变及改善生活,同时追求创造地方特色。
K11 ATELIER KING’S ROAD办公楼获得了国际评委的高度评价:K11 ATELIER KING’S ROAD办公楼设计光彩夺目,为这座位于香港岛的建筑赋予了雕塑艺术的美感。具有立体投影和凹入效果的建筑不仅吸引人,而且非常生动。楼宇底层绿色外立面非常奇妙,与广泛使用的玻璃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此外还确保了建筑物的高度可识别性。出色的当代设计会持续引起极大的关注,在城市环境中树立标杆。建筑设计提高了室内的舒适度,为绿色建筑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性设计的典范。
LWK+ PARTNERS 为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的建筑设计服务供应商。项目涵盖商业综合体、酒店、居住、教育、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以及休闲与公共设施项目等,并提供涵盖规划、建筑、空间、景观等的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演讲嘉宾集团设计董事王权(Mr. Ricky Wang)发表Community into Life 的主题演讲,分享其对当代人居环境设计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如何在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中将社区营造融入当代生活方式的探索,构建新的人居模式与体验,通过设计提升社区的整体生活氛围与品质。以霍英东集团投资的南天名苑二期等项目作为实例,阐述了对当代品质居所及社区的新定义。
| goa大象设计总建筑师 荣嵘
goa大象设计总建筑师荣嵘的演讲主题为“从东方人居文化出发,探求未来的城市生活”。“即使是在上海这种空间密集的大城市,也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荣嵘说:“中国的城市核心往往混杂了生活、居住、交流等多个社会元素,产生出迷人的烟火气。城市改造更新的过程中就需要保持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他举例,大象设计在杭州四季酒店的建设过程中便把中国传统意境用现代方式进行了诠释和复原,“这一做法越来越受到开发商和政府的认可,在之后的社区建设更新过程中也多次被使用,将现代化的理念和设计与传统的理念和生活方式进行融合,打造有生活气息的未来城市。”激发历史建筑的潜在现代价值,使之与新建部分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
霍普股份壹众事业部副总经理伊和主讲了“地产模式下的城市更新”。工遗苑落,细俏扬州 —— 绿地香港·也今东南,将工业锈带转变为扬州细俏生活秀场,打造保有工业记忆的精致开放漫游街区。该项目充分诠释了雨果的名言“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 柯路建筑(CLOU architects) 创始人、执行董事
来自柯路建筑(CLOU architects) 创始人、执行董事 Mr. Jan Clostermann,以“由内向外-营造健康与休闲的城市空间“为演讲主题,阐述项目过程中,如何打通城市、建筑和室内的空间壁垒。Jan Clostermann指出,”最有趣的公共空间往往是在室内室外高度融合的条件下发生的。新冠疫情的到来恰好证明了购物中心在今天已经不仅是单纯的消费场所,而成为人们社交体验的载体。一个商业设计成功与否,已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好的社交场所。“
水石设计创始合伙人、设计总监沈禾先生分享了“设计引导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价值重塑”的主题演讲,以历史工业园区再生项目“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为例,详细阐述了该项目中如何有策划的对地下水空间再利用;如何建立景观化的雨水调蓄系统,如何将工业遗迹与自然的融合等。同时系统介绍了水石设计新书《更新城市:价值驱动下的城市再生》的实践总结,认为“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生命体,对价值增长的追求始终是推动空间与功能更新的重要动力,不同资源通过合理再组产生出新的价值”。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环境设计硕士生导师,吴端博士以上海中心设计导视系统为例,主讲“导视标识系统与城市品牌价值”。着重介绍如何帮助用户在复杂室内空间中快速寻找目的地,给在场空间设计师们诸多启发。
在“未来社区”为主题的演讲中,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二所所长 陆臻介绍了其相关政策,分享了“一个中心、三大价值导向、九大未来场景”的顶层设计理念,并通过自身创作的“杭州融创城”和“万科台州心海社区” 项目鉴赏,充分而深刻地阐述了未来社区建设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他表示:“‘未来社区’作为一个新兴命题与‘开放社区’、‘共享都市’、‘TOD’、‘城市生境’、‘地上地下同步开发’是互通的,对于设计圈子来说,未来可能是一个商机。”
“颠覆与创新 | 不断超越边界”
万境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 胡之乐演讲了在设计中寻找“设计”——复合空间的设计探讨与实践,在尊重原本属性的基础上,融入当下的设计语言和审美,重新让人们回归到文化和体验之中。用跨维度的思维进行设计,不仅仅在城市,在乡村或者城市不远处,能够看到载体对于当地经济和文化复苏的意义。室内设计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多元逻辑,设计是需要被发现的,设计不只是设计。
| anySCALE Architecture Design
设计总监 Mr. Simon Berg
任督设计(anySCALE) 上海公司设计总监 Mr. Simon Berg演讲主题“生来闪耀——量体裁衣的企业空间设计之道”,以“梅赛德斯-奔驰全新香港总部办公室”、“保时捷中国新总部S.P.A.C.E 4.0”等项目,展现如何理解品牌的传承,在空间设计上富有热情和魅力地创新。任督设计(anySCALE)融合当地的建筑与城市文化,为国际一线车企定制品牌展示空间,重新定位传统企业办公空间,使之焕发活力。
来自Harmony World Consultant & Design的国际项目总监,合伙人Mr. John Villa,以学术的角度启发大家:如何创造颠覆性创新。John一改以往的思路,不要先关注于:产品改进、短期收益、跟随潮流,而是通过人类学分析出当地人的需求,关注:文化背景、人们的行为和活动。
集艾室内设计合伙人设计总监李阳演讲主题为“体系的建立与打破”,跟大家分享了如何建立设计体系,从品牌力和传递审美哲学的角度打破体系,实现颠覆性创新的经验。李阳带领团队颠覆潮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实现设计创新,开心地在创新道路上不断的飞奔。
KLID达观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 创始人、设计总监凌子达演讲了“城市有机更新与再建”。在城市开发用地减少的背景下如何做到旧建筑的改造;功能环境重塑;留住城市记忆,并分享了KLID达观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部分实践案例。
1976年成立于香港的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Ronald Lu & Partners),被称为设计行业的改革者,副总监张文裕先生(Mr. Chris Cheung),演讲主题:疫情下的商业模式从“卖货平台”到“秀场”,“疫情关得住人,却关不住每一个追求体验的灵魂。”Chris通过分析当下困境,以策展型商业设计原理(Curatail Principle),结合香港Victoria Dockside | K11 MUSEA和上海徐家汇中心等项目,分享关于创造更具弹性的商业空间、强调健康生活的主题秀场、无界限的多元化购物娱乐体验、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消费的经验和展望。
盛超炜演讲主题霍普新生 · 万物皆可 X —底层商业逻辑的纵深度。现阶段商业地产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在面临城市空间逐渐饱和;核心城市、优质地段更早进入成熟期;存量老旧物业增加;急需新的行业模式;新的需求展现的情况下,盛超炜详细阐述了通过OFFICE开启探索万物的可能性的创新模式。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品牌战略设计、视觉设计、空间设计 梁靖演讲主题为“儿童医疗空间系统的新思考”。其设计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阳光小屋的设计理念:用最和谐的设计手法,带来最温暖的爱的力量,汇聚自然的生命的力量。
圆桌论坛,中外设计师诠释设计创新
来自仁恒置地上海公司副总经理付伟,万科上海区域万晟能力中心合伙人张海涛,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发展及设计总监陈建邦(Mr. K.B. Albert Chan)与演讲的嘉宾,就“存量时代,新城市主义的更新与重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 上海成执建筑设计公司 创始人 总建筑师 李杰
| goa大象设计 设计总监 副总经理 卿州
演讲主题:创新路上的延续与突破
本次活动特别鸣谢:
上海汉斯格雅国际贸易有限公司(Hansgrohe)
德国西曼帝克橱柜(Siematic)
德国德秀丽淋浴房(Duscholux)
上海喜盈门建材有限公司(Cimen)